第六届中国民族声乐敦煌奖拟选监审
(排名不分先后,以姓氏笔划为序)
方 翔
高级记者;甘肃省新华影视新闻中心主任;中国国际音乐艺术研究会副主席;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声乐敦煌奖策划、组织人之一;百集大型电视纪录片《中华文明.甘肃篇》总导演;第一、二、三、四、五届中国民族声乐敦煌奖监审。
王祖皆
著名作曲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歌剧团原团长、艺术指导;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音协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音协理事、中国歌剧研究会主席、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军艺术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研究员;代表作有歌剧《芳草心》、《党的女儿》、《野火春风斗古城》;多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专家评委;第二、三届中国民族声乐敦煌奖评委。
刘 江
甘肃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原主任;甘肃省国际文化交流协会原秘书长;中国国际音乐艺术研究会常务副主席;中国民族声乐敦煌奖策划、组织人之一;第一、二、三、四、五届中国民族声乐敦煌奖监审。
吴 霜
当代中国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作家、剧作家。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学会会长、曾多次在国内外举办独唱音乐会、参演歌剧并数次获得声乐奖项。一九九〇年以中国第一例大陆杰出艺人身份在台北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被当地专家媒体誉为“突破西洋唱法中国瓶颈第一人”。素有“花腔之王”、“京城才女”之誉。她创作的散文“我的舞台”一文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小学六年级语文教科书。现为上海新民晚报“夜光杯”、北京晚报“五色土”专栏作家。她与敦煌有着不解的姻缘,2017年来到敦煌,在鸣沙山骑骆驼,创作了散文《敦煌骆驼》,每一笔都充满了诗意与神秘。
赵 虎
主任记者、副研究馆员;中国国际音乐艺术研究会会员;中国音乐艺术家协会理事;敦煌文联名誉主席;敦煌文化交流促进会会员;获得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参与演出贡献奖;2019年获“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十大人物提名;甘肃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曾任酒泉市文联副主席;敦煌市文联专职副主席;敦煌市文化馆馆长,敦煌文化学院院长等职务。主编、编辑出版《敦煌曲子戏》、《敦煌歌曲集》、《敦煌民歌集》、《敦煌知识千问》等书著。先后参与策展中日书法展、中韩国际摄影展等国际性文化交流活动,敦煌明星演唱会、连续三届西北五省、甘肃省《丝路记忆》非遗展演等重大展演活动。第六届中国民族声乐敦煌奖组织策划者之一。
第六届中国民族声乐敦煌奖拟选评委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以姓氏笔划为序)
王宏伟
当代中国歌坛最为杰出的男高音歌唱家之一。国家一级演员。天津音乐学院院长。获得第九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专业组民族唱法金奖.多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擅长演唱中国西北民歌,音域宽广、音色独特,高音区极具魅力。先后演唱了《西部放歌》、《西部情歌》、《西部赞歌》、《喀什格尔女郎》、《儿行千里》、《中华情》、《故土情》、《国风》、等诸多家喻户晓的优秀作品。
乌兰托嘎
蒙古族音乐家,国家一级作曲。代表作:《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草原在哪里》、《天边》、《呼伦贝尔大草原》;他的创作风格多样,作品颇丰,曾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盛况空前的乌兰托嘎作品音乐会,“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全面展示了他的音乐才华,堪称民族音乐的一次盛典。第五届中国民族声乐敦煌奖评委。
刘维维
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原主任,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国际声乐艺术研究会副主席;1985年在巴西参加里约热内卢第12届国际声乐比赛,荣获娜依拉·雅伯金奖,同年获文化部第一届星海·聂耳作品比赛一等奖;1988年被文化部评为优秀专家;文化部资格评议委员会委员、文化部文华奖声乐评委;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兼职教授、安徽艺术学院的客座教授和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的兼职教授等。第四、五届中国民族声乐敦煌奖评委。
牟炫甫
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煤炭文团原团长,国家文化部高级评委,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民族音乐研究会副主席,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北京第九、十届政协委员;第二、三、四、五届中国民族声乐敦煌奖评委。
吕继宏
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原海军政治部文工团副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他演唱的《再见了,大别山》、《咱老百姓》等歌曲已在国内外广为流传;第十五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评委。
李丹阳
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原火箭军政治部文工团艺术指导;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届全国青联常委,中国文联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第八届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 西南大学兼职教授,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评委,中国音乐金钟奖评委,全军高级职称评委。代表作品有:《穿军装的川妹子》《亲亲的茉莉花》《红月亮》等。
向 东
曾任兰州军区战斗歌舞团专业作曲,现任亚洲爱乐乐团作曲。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60多部音乐作品在全国全军比赛中获得大奖。其中《我们拥有一个追求》被评为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会歌。歌曲专辑《永远的怀念》荣获第六届中国金唱片奖,被中国十大博物馆作为爱国主义教材永久收藏。
肉孜阿木提
维吾尔族男高音歌唱家;中央民族歌舞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西南民族大学、新疆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第六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获专业组民族唱法“一等奖” ;第15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决赛评委;首届CCTV “中国西部民歌大赛”评委。他能演唱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各类民歌,声音高亢明亮、热情奔放,并且载歌载舞、幽默诙谐,深受广大观众们的欢迎。第四、五届中国民族声乐敦煌奖评委。
邹友开
高级编辑;著名导演、词作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原主任;先后参与了15届春晚的策划和主创工作。他最先把竞赛和选秀模式引进电视文艺领域,开创了“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 、“星光大道”等一系列节目;由他作词的《为了谁》、《爱在天地间》、《好大一棵树》等歌曲都广为流传,并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最佳作词奖;他被业内认为是“影响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音乐发展的重要人物之一”,第四、五届中国民族声乐敦煌奖评委。
孟 玲 著名声乐教育家;中国国际声乐艺术研究会副主席;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研究生导师、教授。她教授的学生王宏伟、刘和刚、哈晖、泽旺多吉、陈小涛等,现在都是国家和军队专业文艺团体中的骨干力量;多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评委;第一、二、三、四届中国民族声乐敦煌奖评委
吴碧霞
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音乐学院教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青联委员;首位在中国民族唱法和西洋美声唱法集于一身并获得最高国际奖项的歌唱家,被誉为“中西合璧的夜莺”;第三届中国民族声乐敦煌奖评委。
陈妍虹
高级编辑;中央电视台大型活动音乐总监;1997年-1998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音乐统筹;2001年-2011十年间八次担任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音乐总监;第九届至第十四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音乐统筹;2012年全国器乐大赛评委;第十五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评委。第四、五届中国民族声乐敦煌奖评委。
宗庸卓玛
著名藏族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文化部优秀专家,“德艺双馨”演员。连续5届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曾在国家级声乐比赛中多次获奖,并担任多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评委。曾为电影《红河谷》、《宝莲灯》等配唱主题歌,代表作有:《神奇的高原》、《故乡的哈达》、《山谷的回声》、《梅里雪山的女儿》等。第四、五届中国民族声乐敦煌奖评委。
铁 金
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国家一级演员;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国际声乐艺术研究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全军高级职称评委;中国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任民族声乐教研室主任、教授;她演唱的《山妞走四方》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她在歌剧《江姐》中饰演江姐,被誉为中国“第四代江姐”。第四、五届中国民族声乐敦煌奖评委。
朝 鲁
著名蒙古族男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声乐教授;曾在多家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过诸多音乐专著;并能用蒙语、汉语、意大利语进行演唱;出访世界多个国家演出交流。第五届中国民族声乐敦煌奖评委。
黄金中
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国际声乐艺术研究会常务秘书长;四川师范大学国家二级教授,学术委员,学位委员,硕士研究生导师,音乐学院学位委员会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西部民族音乐研究院院长;文化部第五届中国民歌邀请赛评委;文化部首届中国原生态民歌盛典专家评委;第一、二、三、四、五届中国民族声乐敦煌奖评委。
赛 音
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高校音乐联盟第三届副主席、甘肃省文联第六届副主席、甘肃省音乐家协会第五、六届副主席,第十六届中国舞台艺术文华奖终审评委;主持完成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百粒种子”重点文艺创作等文艺创作项目;他负责的“作曲与作曲理论”专业被列为教育部特色专业、“音乐表演”专业被列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音乐与舞蹈学”被列为甘肃省重点学科。先后担任《中国乐坛》、《中国大众音乐》、《西部文艺研究》、《西北民族大学学报》、《甘肃高师学报》等刊物编委。获得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金城文化名家”、甘肃省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近年来创作了多部讴歌时代主旋律的音乐作品,《凡人善举》被中央文明办评选为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主题歌曲,之后又入选中宣部第七批中国梦主题歌曲,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全国各大媒体集中展播并广泛推广;近年来他创作的《中国大船》、《中华吉祥果》、《乐舞告祭》、《又唱花鼓》等作品,被国家诸多重大活动采用,并获得各类奖项。